1.倪海厦建议自学中医的顺序

2.倪海厦的老师叫什么名字

倪海厦治白癜风经方_倪海厦治疗白发经方

伤寒论第141条辨寒实结胸,无热证者,与三物小陷胸汤,白散亦可服。(三物小白散)

原文解释寒实结胸,有结胸主症,无热症症候表现的,治疗可用三物白散。

如果遇到寒实结胸,实代表有物,有东西在里面,实分成寒热,热的症状很简单,病人会渴会烦燥,脉会数,舌苔会很黄;如果是寒也是有东西在里面,这时候不能开大小陷胸汤,因为陷胸汤是对热实结胸,陷胸汤里面都是比较寒凉的药,如果寒实再用陷胸汤,寒会实得更紧,所以,这时候要靠“三物小白散”。

寒实的处方非常的强,“寒实”我们可以把它当成是肿块,肿瘤来对待,“寒”我们需要用热的药,“实”我们需要用攻坚的药。

为什么叫三物小白散,就是三个药看起来是白色的,因为剂量用得不多,就是小白,一点点。这个剂量太强了,所以,只用一点点就可以。

三物小白散方:

?桔梗三分、 巴豆一分、去皮心熬黑,研如脂,贝母三分。右三味,为散,纳巴豆,更于臼中杵之,以白饮和服,强人半钱匕,羸者减之。病在膈上必吐,病在膈下必利。不利,进热粥一杯,利过不止,进冷粥一杯。身冷皮栗不解,欲引衣自覆者,若以水噀之洗之,益冷,热却不得出,当汗而不汗,则烦。令汗出已,腹中痛,与芍药三两,如上法。

从这个方来看,用量都很小的,前面的那些方剂都钱,两,这里用分,而且还是三分,一分。巴豆一般两粒就可以了。巴豆在《神农本草经》里是最热的药,热起来比牛黄还热,也是我们在攻坚的时候用。

巴豆这味药,很少用在西医,只要西医处理过的病人,都不用巴豆,因为会有产生盲点,不能确定,如果西医没有碰过,就可以下巴豆。如果体格比较壮大,巴豆就可以用到三颗四颗,一般的剂量两颗就够了。当巴豆用到三颗或者四颗的时候,桔梗和贝母的剂量也要加上去,桔梗和贝母是等量。

巴豆把皮去掉以后,把里面的仁掰开把心取掉,放在锅里一炒,很快就变成了黑色的了,非常的油,与桔梗和贝母三个碰在一起,做成散,就叫三物小白散。

桔梗是非常有名的祛痰药,而且祛的是寒痰,在《金匮》里面有一个桔梗汤,桔梗甘草汤,会重用到桔梗,就是去白痰。贝母也是祛痰的。

当我们确定是寒实结胸的时候,就可以使用三物小白散。临证上看的时候,遇到肺癌的病人,也有结胸,非常的痛,或者是没有办法躺下去,没有热证在外面,就可以用三物小白散。所以没有热证,就是病人没有发烧。往往癌症的病人会有低烧,低烧不算在热证里面。

寒证的病人口不渴,怕冷,喜欢喝热水,这些就能体现出病人没有热证在里面。

吃了巴豆的后遗症就是下利不止,吃什么就拉什么,要处理这个问题非常简单,有三个方法可以处理,一个是喝一杯冷开水就好,如果是喝热开水,照样下利,如果是喝冷开水,利就止掉了。喝冷开水你赚不到钱,那就用第二个,第二个就是吃黄连,黄连也可以止掉它,因为巴豆很热,黄连很冷,就可以把巴豆的利止掉,第三个喝豆浆也可以把巴豆的利止掉。

所以,用了毒药不要怕,因为你知道怎么收,不敢放,是因为不知道怎么收。经方里面最凶的药就是巴豆了。

倪海厦建议自学中医的顺序

现在为人熟知的倪海厦著作就只有两部。一部是天纪,一部是人纪。另一部地纪还没传世倪海厦就去世了。通俗来讲,人纪就是医术,学医的。天纪就是的,命理学。那么怎么看才能事半功倍呢?

天纪和人纪哪部先看都无所谓,先看梁冬对话倪海厦,其次:

如果是人纪的话,依次看针灸篇、神农本草经篇、黄帝内经篇、伤寒论屁、金匮要略篇。再看临床案例和八纲辨证,最后看人纪实践医案。

如果是天纪的话,依次看六壬篇、紫微斗数篇、易经篇,最后看那些案例即可。

倪海厦的老师叫什么名字

倪海厦建议自学中医的顺序如下:

第一个是《针灸》。

第二个是《神农本草经》。《神农本草经》主要是讲300多种中药材的药理药效,分上中下三品。一般在学习《伤寒》《金匮》之前要先学一遍,不然看到经方的时候会比较茫然,无从下手。

第三个是《黄帝内经》。黄帝内经分为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两部分,初学者可以先学简洁版本,听听入门解读。

第四个是《伤寒)。

第五个是《金匮》。如果不先了解,不先读《黄帝内经》《神农本草经》的话,是看不懂伤寒金匮的,所以要先学习上面的基础再学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。

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,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,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。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,如日本医学、韩国韩医学、朝鲜高丽医学、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。

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,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,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。

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,将人体看成是气、形、神的统一体,通过“望闻问切”四诊合参的方法,探求病因、病性、病位,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、经络关节、气血津液的变化,判断邪正消长,进而得出病名,归纳出证型。

以辨证论治原则,制定“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补、消”等治法,使用中药、针灸、推拿、、拔罐、气功、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,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。

倪海厦的中医师承如下:

那我的一个老师呢,叫做周左宇,他是以前北京的四代的家传的名医。1949年以后,他是到台湾;

那另外一个是徐济民,是我的启蒙的恩师。他是江苏来的,在上海的名医,他针灸非常的历害,是这两个老师引领我进入中医的大门。

后来我就一直跟周老——周老师周左宇还有徐济民学。那这二位名师,真的是倾囊相授,毫无保留的,所以,这二个是我一生影响我最大的这个老师,正式师传的,叫师徒制。至于经方呢,倒不是他们俩个传的,经方断代,台湾也没有什么所谓的经方家。那这个经方只好从书上去研究。

除了向两位老师学针灸外,倪师还到基隆一间中药行当学徒,那间中药行有四位中医师坐馆,其中一位就是师承曹颖甫的经方大家姜佐景,倪师开始接触到经方,就是从姜佐景开始。这四位医师平时最喜打,倪师随侍在侧,端茶送水,而中医师聊天,多半就是聊些行医经验和心得,倪师在白天听了之后,回家就会翻阅医书,初期倪师博览群书,无所不看,各家各派都有涉猎,但很快的,倪师就确信了经方,才是他未来心力的方向。